检风吹过草浪高
检察机关与代表共议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我们将不负所托,全力守护祖国北疆山林之茂、河湖之清、草原之美。”7月14日至18日,安徽省的15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主题,实地了解监督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有关建议落实情况。在14日下午召开的汇报见面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永君表示,将持续推动“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扎实做好公益诉讼检察,坚决扛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重大政治责任。

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介绍,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目前,检察公益诉讼法已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初次审议的法律案。内蒙古作为检察公益诉讼先行先试的探索地和检察公益诉讼高质效办案的践行地,为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内蒙古实践样本。
“以专门立法为契机,检察工作将迎来前有未有的发展机遇。”自治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赵国华在见面会上向代表介绍内蒙古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开展情况。在为期5天的实地了解中,全国人大代表辗转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两地,实地了解、亲身感受内蒙古公益诉讼检察实践,为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建言献策。
“我们都是守护人”
“系上蓝色哈达,希望古树长青。” 7月15日下午,在元上都遗址古树保护案现场,杨山红代表按照提示牌于指定围栏区域系上哈达,为百年古树祈福,其他代表也纷纷送上祝福。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2012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内的“丹垣护壁榆”两棵古树,扎根城墙数百年,与古城墙形成“树倚城生、城因树存”的独特共生景观,既是活态的历史坐标,更是当地民众心中的精神图腾,二者共同构筑起元上都遗址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景观系统。
今年年初,正蓝旗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遗址内古树存在保护措施不到位问题,由于未设置保护围栏及标识牌,游客可以直接接触,古树枝条上被系满哈达,加之长期缺乏维护养护等措施,遗址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活动等诸多挑战,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古树生态功能退化与城墙物理结构损毁的连锁反应。
2025年4月,正蓝旗检察院对该案立案调查,并组织召开“古树保护公益诉讼”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共商保护良策,并于当月向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林草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现两部门已启动协同保护方案制定,完成围栏设置。未来需持续跟踪整改效果,探索古树与古城墙协同保护方案,确保珍贵遗产永续传承。

2名身着蒙古族服饰的“马背公益守护人”现场履职,引起代表们的关注,纷纷上前询问,守护人告诉代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重点文保区域承担巡查、普法、线索上报等工作。
“我们都是守护人,目标一致,我要向你们取取经!”李发权代表也承担了所在地区的林木守护人工作,看到同行倍感亲切,特意与“马背公益守护人”合影留念。
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尹桂君接过话茬,向代表介绍,正蓝旗检察院立足地域特色与检察职能,以守护草原文化遗产为核心,创新打造“马背公益守护人”文化品牌,旨在成为北疆牧区法治守护文物的标杆,如今该院已聘任22名“马背公益守护人”,希望这个群体越来越大。
“守护公益的名片被擦亮了,工作全做在了点儿上。”王建伟代表为该项工作点赞。
“希望社会各界多多关注社会公益,人人都能成为公益守护人。”杨广奇代表表示。
“毁损痕迹不见了”
“草场哪里被损毁了,怎么看不见呢?”
“各位代表,您目之所及的山坡便是曾经因开采被破坏的草原。”7月16日下午,在督促治理草原矿山地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现场,西乌珠穆沁旗检察院工作人员现场为代表们介绍该院履职情况,如今草原植被已经恢复,与周边生态浑然一体,丝毫不着毁损痕迹。

2004年至2018年,锡林郭勒盟某煤业公司(以下简称煤业公司)在未经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审批,亦未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手续的情况下露天采矿,占用、损毁天然草原6200余亩。煤业公司虽然于2008年编制了复垦方案,因采矿持续时间长、处理难度大等历史遗留问题,直至2021年4月,仍未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草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
为有效解决公益损害问题,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对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经诉前磋商、检察建议督促后仍然履职不力,矿山地质环境未有效治理、草原生态未恢复,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依法提起诉讼,诉请政府限期依法履职或者启动代履行程序,并就代履行费用依法追偿。
经公开开庭审理后,法院判决支持全部诉讼请求。同步,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对煤业公司破坏草原生态案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请该公司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费1.59亿余元,草原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近3900万元,经调解,诉讼请求得到全部支持。

2024年8月底,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已治理完毕并通过验收。检察机关协助政府追缴治理费和生态破坏价值近2亿元,助推依法行政,协力排忧解难,充分彰显了行政公益诉讼督促之诉、协同之诉的制度价值,成为检府协作的典范,被最高检评为公益诉讼服务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西乌珠穆沁旗政府专程到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当面致谢。
“此类社会治理难题,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充分协作配合、共管共治。”郑磊代表说。
丁毅代表表示,内蒙古检察公益诉讼很有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发挥很大,很聚焦,效果很明显。
“这个案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希望能进一步将公益诉讼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加大公益诉讼职能的宣传。”王敏代表说。
李杨代表则希望内蒙古能以公益诉讼为笔,绘就北疆新图景。
“为了把案件办实,我们的检察人员无数次往返这条路,受尽颠簸之苦。”返程路途与去程一样泥泞颠簸,代表们几度从座椅上被颠起,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伊拉图告诉代表这是检察履职常态。
车窗外风吹过,草浪翻涌,一浪高过一浪。
“传红守绿”护卫天边草原
“每一寸土地都有每一寸土地的精神,我要把这种守护土地的精神传回去,这背后是看不到的汗水和泪水。”草原是牧民的根,7月17日上午,代表们走访“传红守绿·共护公益”工作示范点,了解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守护“天边草原”的生动实践,期间刘惠贞代表感慨,她深刻感受到内蒙古检察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2023年4月,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收到“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提供的“机动车非法碾压草场”线索后,联合相关部门赴案发地进行调查取证,利用铁塔视联监控平台进行图像比对,最终认定了违法行为事实。
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及时向辖区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并向社会发布关于严禁机动车辆随意碾压破坏草原的通告,同时,发挥蒙草研究院“公益守护人”在草原生态修复上的专业作用,与管理区行政部门进行磋商,共同商讨生态修复方式,经对454亩受损草原补植复绿后,该地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鲜草亩产量优于地区平均值。
金葆康代表建议,推动公益诉讼立法完善,加快制度供给,进一步明确范围程序,为依法履职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依据。
“希望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力度,保护好美丽大草原。”贾亮代表示。
彭凤莲代表则对公共利益的边界如何划定提出建议,要突破大案小案的思维,提倡类案思维,考虑类案对社会的影响性。

返程途经乌拉盖管理区检察院,代表们走访了该院主要功能区,进一步实地了解检察工作职能,而这个小院编制还不到30人。
“那个偏僻的小检察院令我印象深刻,门对着马路,是对开的,没有院墙,老百姓随时进来咨询,非常接地气。”张志菊代表说。
吴梅芳等多位代表提出,可以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开发微信小程序,扩大志愿者队伍,有线索拍照后上传,以节约成本。

“一路上的困惑在这里找到答案。”徐晓婵代表是一名中医,她表示平时用的黄芪、芍药等中草药竟然在这里遍地生长,令人震撼。一路上看到检察机关在恢复草原植被方面不懈努力,但对于怎么恢复治理的却一知半解,7月18日上午在“蒙草”集团形成闭环。呼和浩特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晓红还向大家介绍了呼和浩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
相聚总是短暂,别离亦是匆匆。7月18日,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主持召开全国人大代表走访了解内蒙古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反馈意见座谈会,听取代表意见建议。代表们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围绕持续强化生态安全保护、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等提出意见建议。

赵国华表示,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均已详细记录,一定加以落实,让更多的真知灼见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